第一百四十章 太史二魏下豫章,棋巍奉孝定良谋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第144章 太史二魏下豫章,棋巍奉孝定良谋
建安元年(公元196年)冬十月,因为小冰期的缘故,江淮之地已颇有寒意,但下邳城外的军营却热火朝天。
太史慈、魏续、魏越率领的八千精锐已然集结完毕,旌旗猎猎,甲胄生辉。
刘备亲自为大军送行,手持酒盏,对太史慈等人殷殷嘱托:“续、越二位将军,子义,尔等此去豫章,山高水远,重任在肩。”
“望尔等同心协力,稳扎稳打,扬我汉军威仪,抚慰豫章百姓!”
“必不负主公重托!”
太史慈三人轰然应诺,饮尽壮行酒,翻身上马,率领部队迤逦南下,向着庐江方向开拔。
与此同时,庐江彭蠡湖水寨,甘宁站在旗舰楼船之上,望着江面上帆樯如林的舰队,意气风发。
他接到军令后,早已摩拳擦掌,此刻终于等到出击之时。
“升帆!启航!”
甘宁一声令下,庞大的水军舰队缓缓驶离港口,逆流而上,他们的任务是控制长江水道,成为太史慈陆师在豫章的坚强后盾和机动力量。
太史慈部经庐江,并未过多停留,迅速南下,直插豫章郡北部。
此时的豫章,因袁术主力收缩至丹阳、吴郡一带,豫章北部地区守备相对空虚。
且郡内豪强、山越势力错综复杂,对袁术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。
太史慈谨记高弈“稳扎稳打”和郭嘉“扎下钉子”的方略,并未急于查找袁术留守部队决战。
他首先选择了彭蠡泽(鄱阳湖)西岸、赣水下游的战略要地—一柴桑,彭泽两地作为立足点。
历陵地处水陆要冲,城防尚可,太史慈率军抵达后,并未强行攻城。
而是先遣使者入城,陈说利害,言明己方乃汉室正统,此来为安民非为掳掠。
城内守军本就人心惶惶,见太史慈军容鼎盛,又听闻其主将乃昔日刘繇旧部、以信义着称的太史慈,抵抗意志大减。
在魏续、魏越率部展示了一次犀利的攻城演练后,柴桑令审时度势,开城归附。
占领历陵后,太史慈立刻着手实施高、郭二人“抚慰地方”的策略:
严肃军纪:严令部下不得扰民,违令者斩。并派出执法队巡视,确保政令畅通。
招抚流亡:张贴安民告示,宣布减免部分苛捐杂税,吸引因战乱逃亡的百姓回归故里,分发部分军粮助其度过寒冬。
结交豪强:太史慈亲自拜访当地有影响力的宗族首领、乡绅耆老,赠以礼物,承诺保障其利益,争取他们的支持。
凭借其个人威望和刘备的仁德之名,很快便有一些地方势力表示愿意合作。
沟通山越:依照郭嘉的建议,太史慈选派能言善辩、熟悉山越习俗的吏员,携带盐、布等物资,深入山林。
尝试与一些山越部落首领接触,表达友好共处、互通有无的意愿。
就在太史慈于陆上稳步推进的同时,甘宁的水军也在长江之上展现出了强大的威慑力。
甘宁率舰队巡戈至豫章郡北部的历陵(今江西九江西南)水域时,与袁术麾下留守的一部水军遭遇。
袁术水军新败于淮水,士气本就不高,战船亦不及甘宁所部精良。
甘宁抓住战机,利用风向和水流,指挥舰队如群狼般扑向敌阵。
他身先士卒,乘坐轻捷的冒突船,亲自持戟登舷,勇不可当。麾下士卒见主将如此悍勇,个个奋勇争先。
一场激战,袁术水军大败,被焚毁、俘获战船数十艘,馀者溃散;甘宁顺势占领了柴桑水寨,控制了这一段长江江面。
此战胜利,意义重大。
它不仅沉重打击了袁术在豫章郡的水上力量;更意味着太史慈部的后勤补给线和侧翼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。
甘宁与太史慈互通消息后,甚至尝试利用水军的机动性,运送小股精锐部队沿赣水南下。
袭扰了数处袁术军的后勤据点,使得豫章郡内的袁术留守部队更加风声鹤唳,不敢轻易北顾。
太史慈在豫章北部立足、甘宁水军控制江面的消息,很快便传到了已迁至江东丹阳郡秣陵的袁术耳中。
“刘备欺人太甚!”
袁术在临时宫室中再次暴怒,将案几拍得震天响:“淮陵之仇未报,如今竟敢派兵深入我豫章!太史慈、甘宁我袁术誓要将你二人碎尸万段!”
然而,暴怒之后,却是更深的无力感;淮陵、钟离之败,损失了大量精锐和粮草。
原本依附的一些江东豪强也开始摇摆不定。
孙策在吴郡、会稽一带虽然进展顺利,不断攻城略地。
但其独立性越来越强,对袁术的命令已不如从前那般顺从。
如今刘备派偏师插入豫章,如同在他背上扎了一根刺。
虽不致命,却疼痛难忍,牵制了他本可用于巩固江东或北拒曹操的兵力。
谋士杨弘忧心忡忡地道:“将军,太史慈稳扎稳打,甘宁控扼水道,其势已成;若强行发大军征剿,恐其依托山水与我周旋。”
“迁延日久,空耗钱粮。且北面广陵,九江两郡有张飞,关羽所在,虎视眈眈————”
袁术烦躁地打断他:“难道就任由刘备小儿在我地盘上肆意妄为?!”
阎象叹息道:“为今之计,恐需暂忍一时之气。当务之急,是尽快稳定丹阳、吴郡,督促孙伯符彻底平定会稽,集成江东之力。”
“待我根基稳固,兵精粮足,再回头收拾豫章之敌不迟。”
“可令豫章留守诸将,紧守要城,消耗其锐气即可。”
袁术虽万分不甘,但也知这是眼下最现实的选择。他只能咬牙切齿地下令。
命豫章各地守军收缩防御,同时不断派人催促孙策,周瑜加快平定江东的速度。
下邳州牧府内,高弈与郭嘉对坐,面前摆放着最新的军情塘报。
“子义将军已据历陵,兴霸水战告捷,控制柴桑水道。豫章北部,我军算是初步站稳了。”
高弈轻摇羽扇,语气平静。
郭嘉饮了一口酒,笑道:“袁公路此刻,怕是如坐针毯。他无力北上,亦难全力南下集成,我军这颗钉子,算是扎进去了。”
“接下来,便是看子义将军如何“深耕”豫章,以及等待江东之变了。”
高弈点头:“奉孝所言甚是,豫章之事,已按预期发展;我等目光,或需稍稍北移了。”
郭嘉会意:“棋巍是说许都?”
“然也。”
就在高弈与郭嘉的目光投向北方许都,揣测曹操下一步动向之际。
来自许都的使者团,携带着天子诏书,已然抵达了下邳。
这一日,下邳城外旌旗招展,刘备率领州牧府文武百官,身着朝服,于城门外恭迎天使。
仪式庄重而简朴,符合刘备一贯的风格。使者当众宣读诏书,声音洪亮,传遍四方:“制诏:左将军、领徐州牧、宜城亭侯备,宗室屏藩,忠亮允塞。前破袁术于淮泗,卫护疆土;勋绩茂着,朕甚嘉之。”
“夫褒德赏功,国之彝典;拜备为大将军,复其祖上陆成亭侯爵之位。”
“咨尔备,其敬敷乃职,永绥厥位,克缵武功,以匡社稷。钦哉!”
诏书一下,全场肃然,大将军,位在三公之上,外朝武官之首!陆成亭侯,乃是祖上爵位,尊贵无比!
这封诏书,无疑是将刘备的地位和声望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。
从一方州牧,一跃成为朝廷倚重的方面大将,总揽东南军事,政治上的主动权大大增强。
刘备躬敬地接过诏书,三拜九叩,山呼万岁。
仪式结束后,他亲自接待天使,态度谦逊依旧,并未因骤登高位而显露出丝毫骄矜之色。
然而,回到州牧府内,只剩下内核幕僚时,气氛却变得微妙起来。
刘备手持那卷沉甸甸的诏书,眉头微蹙,并无太多喜色,反而看向高弈、郭嘉、鲁肃三人:“曹孟德此番,意欲何为?如此高位重权,备德薄才鲜,恐难胜任,更恐
树大招风啊。”
“更何况,袁本初身为四世三公之家,必会耻居于我位之下,若兴兵来攻
“”
刘备没有说完,高弈察觉到他有些担忧的情绪轻摇羽扇,淡然一笑道:“主公,此乃曹操“二桃杀三士”之策,亦是阳谋。”
“擢升主公,一则可示天下以公,掩盖其挟持天子之实;二则可令主公与袁绍生隙——袁本初岂甘位居主公之下?”
“三则,亦是驱虎吞狼,希望主公与袁氏兄弟,乃至可能因此不满的孙策、
刘表等,争斗更烈,他好坐收渔利。”
熟悉颖川那群家伙的郭嘉灌了一口酒,嘿嘿笑道:“棋巍看得透彻。曹操此计,毒辣却高明。”
“他料定主公无法拒绝这大义”名分,接了,便是入了他的局;然则,局已入,如何破局,却由不得他曹操了!”
“据嘉所了解,此计定是荀文若所出二虎竞食,猎人得利之计,且还有后续驱虎吞狼之计。”
鲁肃沉吟道:“奉孝言之有理。诏书已接,名分已定,接下来便是如何运用这名分。”
“主公身为徐,豫二州州牧,且都督徐扬两州军事。”
“正可为我军经略豫章、乃至未来图谋江东,提供法理依据。”
“关键在于,如何化解袁绍可能的不满,以及应对曹操后续的算计。”
刘备看向郭嘉:“奉孝有何见解?”
郭嘉放下酒囊,目光炯炯:“主公,曹操欲使我等与袁绍相争,我等偏不让他如愿。”
“可立即修书一封,遣能言善辩之士送往邺城,呈于袁绍。”
“信中需言明主公乃迫于王命,不得不受此职,心中实不敢与袁公比肩,并且可以让位于他。”
“并可将大将军”之衔,暗喻为曹操架设之炉火,表明主公愿与袁公永结盟好,共扶汉室。”
“袁绍性骄好名,若见主公如此谦抑,或可暂缓敌意,至少不会立刻与主公为敌。”
高弈补充道:“奉孝此策甚善,同时,我方当借此诏书,在主公让位于袁绍前,公告徐、
扬、豫各州郡!”
“宣示天子恩德,彰显主公身为汉室宗亲的正统地位,号召各地英豪景从!
”
“此乃借力打力,将曹操送来的名器”,化为我招揽人心、巩固地盘之利器!”
鲁肃亦道:“对内,可借此机会,大飨将士,抚慰百官,凝聚人心。对外,可加大对豫章的支持。”
“令太史慈、甘宁加快集成步伐,将都督扬州军事”落到实处。”
“对江东袁术,可加大政治攻势,瓦解其军心民心。”
刘备听罢,心中壑然开朗,抚掌笑道:“有三位先生在此,操虽奸猾,其奈我何!便依诸位之策行事!”
“来人,速请宪和,公佑前来州牧府议事。”
不多时,简雍和孙乾就来到了州牧府:“见过主公,军师。”
跟简雍聊得很来的郭嘉轻抿一口酒囊里的酒。
在看了他一眼之后,戏谑地朝高弈努了努嘴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